新版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城堡》剧照。
海顿歌剧《月亮的世界》剧照。
谭盾指挥《武侠三部曲》交响音乐会剧照。本报记者 方非摄
当下的城市需要怎样的古典音乐?这个常问常新的话题,随着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归来有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答案:从剧场到城市空间,从艺术到现实生活,从乐迷到更加广泛的受众人群,音乐正以更加轻盈、温暖的姿态走进城市生活,触及深层的文化脉动。
盘活空间助力城市更新
穿行在假日熙攘的人流中,走过长长的阶梯,推开厚重的大门,天坛公园神乐署里,古老的历史凝固在雕梁画栋间,甚至萦绕在观众的每一次呼吸里。钟磬环绕的舞台上,一阵寒风“吹过”,古琴声低沉而萧瑟地拨响,著名歌唱家龚琳娜屏息闭目,“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唱起蔡文姬苍凉勇毅的一生。10月4日,琴歌《胡笳十八拍》在这里迎来全本首演,此后两天,3对音乐家夫妇搭档的室内乐组合以及著名歌唱家莫华伦陆续登台。
“在神乐署看演出,很有一种时间倒流的穿越感,让人情不自禁地回想古人生活的场景,也少了很多在常规剧场里的束缚。”观众陈女士说。这处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建筑曾回响着端正清雅的“中和韶乐”,如今,音乐家们纷至沓来,在现代与历史的辉映中展现艺术为城市更新带来的更多可能。
神乐署上演的3场“乐动名园”系列演出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进行的特别合作,也是音乐节“走进城市地标、深入城市生活”理念的延伸与创新。而不久前,北京喜剧院重张,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时间邀请北京爱乐合唱团和伦敦小交响乐团到访,质量上乘的演出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双节长假的新去处,也为正在崛起东二环商圈小型剧场群落及时注入了活力。
这些年来,从水关长城脚下到景山公园寿皇殿,从保利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国家大剧院等地标性演出场所到人流如织的三里屯商圈,从有形的剧场到无形的电波,北京国际音乐节为音乐与城市的深度互动做出了诸多努力。
歌剧“减负”拉近观众距离
9月23日和24日,周末的夜晚,东单路口车水马龙,坐落于此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里,海顿歌剧《月亮的世界》伴着年轻乐手的欢呼迎来中国首演;10月3日,中山公园音乐堂里,郝维亚作曲的科幻歌剧《七日》唱响,半舞台版的精简呈现中,光线参与叙事,随歌唱的人声一起探问AI技术的福音与隐患;10月7日和8日,北京喜剧院里,新版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城堡》把故事背景从暗黑古堡移植到一个普通客厅中,折射阿尔茨海默症家庭的爱和伤痛……
观众可以明显觉察到,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不再以耳熟能详的经典、恢弘壮阔的制作为主打,而是有意为这个传承许久、门槛较高的艺术形式“减量”,以更精简的制作、更广泛的话题消解它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历史上,歌剧发展与城市的兴起息息相关,最初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就处于城市生活之中。”《月亮的世界》导演易立明说。他为这部作品搭建了足够贴近当代城市的表达空间,机车可以大胆开上舞台,所有人物的打扮鲜艳耀眼,时下流行的VR设备巧妙成为剧中冒牌天文学家哄骗富商的手段……在体量中等的剧场里,年轻的歌唱家与演奏家借着音乐嬉笑怒骂,让海顿的早期古典主义歌剧再焕生机。
执棒《月亮的世界》的青年指挥家俞极同样认为,应该为歌剧寻找更多贴近当下、走出“殿堂”的表达。“大概6岁的时候,我第一次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观众,观看了那年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俞极能敏锐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对“大舞台”的向往与追求,但多年过去,观众的审美变得越发多元,“许多像我一样的同龄人更加需要亲密空间里的精神关联。”《七日》和《蓝胡子城堡》也是如此,在更加节制的空间里,两部作品与观众展开了近乎面对面的对话,传递音乐对现实的关注与探问。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看来,这是“歌剧应该走进普通人生活”的时代,愿为歌剧来到剧场的不应该只限于专业人士,破圈触及更多人群是古典音乐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与此同时,打开视野、为古典音乐创作引入更多切合热点的题材,不仅体现音乐家的人文情怀,也折射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引领性。“作为从业者,我们有必要让更多观众和同行知道世界舞台上正在发生什么。”邹爽说。
公益惠民破除艺术门槛
人文关怀的温暖不仅在台上,也在台下。
10月6日晚,保利剧院里,谭盾以双手挥起中国爱乐乐团的交响波澜,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钢琴家孙佳依、大提琴家聂佳鹏各自将手中的乐器化作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中的一位主角,在音乐与光影的交织中挥洒出淋漓尽致的快意江湖。
观众席中,85岁的张世毅、93岁的朱美逖等10位多年佩戴助听器的老人格外专注,那样动听而立体的声响,已经太久没有如此亲近地拥抱他们。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发起公益活动,在3场演出中免费邀请后天听障观众来到现场,并提供特别定制的剧场专用辅听耳机,只需一键,耳机便可全方位连通他们与声音世界的桥梁,在增加音量的同时,生动还原声音的方位与质感。
如今,随着老龄化的演进,听障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树荣觉得,这不是让老年人和其他听障人群远离音乐的理由。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重新走进剧场或者电影院。”张树荣说。老人们给予的反馈,让他和科技公司负责人赵平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艺术无门槛,对北京国际音乐节而言,听障人士同样不该被婉拒于大门之外。新技术的应用平台借助音乐的力量率先搭起,在公益惠民的路上,艺术与科学再次顶峰相会。(记者 高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古典音乐深度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