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发布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工作要点》要求,持续推动实施各项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工作要点》指出,坚持关口前移,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开展减盐、减油、减糖以及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三减三健”行动。继续开展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等健康科普,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耳念珠菌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
当地时间3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根据研究,耳念珠菌可导致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患上严重疾病,且具有耐药性。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的感染人数增加了59%,达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数增加了95%,达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达到2377人。
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国家
今天是第11个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健康”。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经过持续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我国森林面积连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34.65亿亩,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
2023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根据《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吉政令276号)和《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吉科发奖〔2022〕29号)的有关规定,为做好2023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省科技奖”)提名工作。
云南西双版纳发现中国新记录属植物大花舟翅桐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20日通报称,近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在开展资源监测过程中发现一乔木树种,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鉴定为舟翅桐属大花舟翅桐,系中国新记录属植物。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在南宁举行
2023年3月18日至21日,由广西大学牵头承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大跨拱桥建造技术大会在南宁举行。大会以“大跨拱桥建造技术:创新与实践”为主题,设置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大跨拱桥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运维,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装备,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等4项议题开展学术交流,并通过实地观摩考察、学术报告、视频连线、高峰访谈等形式,共同探索拱桥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向世界各国展示大跨拱桥设计理论与建造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搭建大跨拱桥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世界拱桥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大跨度拱桥建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大跨度拱桥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广东记录野生鸟类584种
3月20日—26日是广东省第四十二届“鸟节”“爱鸟周”,今年主题为“保护野生鸟类,共建绿美广东”。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到,广东作为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歇息地之一,现记录野生鸟类5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6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07种。自“爱鸟周”宣传活动开展42年来,广东省坚持爱鸟护鸟,强化鸟类资源保护,坚持与鸟为邻、与鸟同乐,让鸟儿在南粤大地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爱鸟护鸟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重庆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重庆以加快推进卫星互联网为重点,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重庆将创建国家级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推动3—5家企业上市,引进培育上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天津成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18日,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揭牌仪式暨天津数字产业峰会召开,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上线对外运营,并正式加入中国算力网。据了解,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位于河北区张兴庄地块,项目以基于华为昇腾AI人工智能芯片构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集群为基础,涵盖了基建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系统,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开发、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等场景,提供从底层芯片算力释放到顶层应用的全线人工智能能力。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整体规划300P算力,2022年底首批100P算力上线投入运营,并实现上线即满载。
果蝇身上新发现一种味觉感受器
果蝇是一种常用于研究味觉的模式生物。而据英国《自然·代谢》杂志2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中美科学家发现了果蝇身上一种新的味觉感受器,果蝇能通过其感知碱性物质。虽然这一研究是在果蝇中进行的,但可以为未来其它多种动物的碱味觉研究提供基础。
骨关节炎相关遗传机制发现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研究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遗传机制,这种机制会导致部分俄罗斯居民罹患膝骨关节炎。所获得的数据将提高这种疾病的防治质量,并有助于其他骨关节炎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活》杂志上。
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问世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首款可用于检查和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以供执行长期任务的航天员或病人居家使用,监测其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肌肉萎缩指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与退行性疾病、衰老等相关。医生们目前依靠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来评估患者的肌肉是否萎缩,但频繁地检测耗时且成本高昂。新研究表明,由导电的“e-线”制成的电磁传感器可替代MRI开展检测。
仿生电子皮肤像鳄鱼皮般柔韧
开发具有多种感官的电子皮肤对于康复、医疗保健、假肢和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这项技术的关键之一是可拉伸压力传感器,它可检测各种类型的触摸和压力。最近,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蔚山大学的联合团队受鳄鱼皮启发,创造出一种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最近的《Small》杂志上。
人造神经成功“复制”大脑多感官整合功能
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教授团队受猕猴多感官整合与空间感知机制启发,开发了一种人造运动感知神经,在硬件层面上成功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功能,获得了卓越的运动感知性能。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新生物标记可识别胰腺癌早期风险
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组生物标记物,可帮助区分胰腺囊肿会恶化成癌症还是保持良性。在此基础上,医生们有望在肿瘤扩散之前将其清除,从而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研究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癌前囊肿——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上。大多数IPMN永远不会恶化为胰腺癌,但通过区分哪些会恶化成胰腺癌,他们将有机会预防胰腺癌的恶化。
研究发现一种蛋白酶有条件成为治疗新冠的标靶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20日公布,研究发现一种名为MT1-MMP的蛋白酶,有条件成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的标靶。据悉,是次研究由浸大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助理教授王凯亮带领的研究团队,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袁硕峰合作进行。
科研人员系统解析西瓜果实香气形成的代谢基础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系统解析了西瓜果实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积累模式及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为西瓜风味品质改良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在南沙揭牌成立
据广州市南沙区政府20日消息,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已在南沙揭牌成立。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领域学科优势,拓展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场景,助力南沙进一步增强海洋领域科研力量,提升海洋科学创新研究水平,推动海洋领域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中国—东盟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南宁揭牌
3月20日,中国—东盟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广西南宁市揭牌成立。该基地由广西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广西民族大学以及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探索共同开展相关项目研究,包括派留学生到侨商企业开展涉外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跨境金融培训等产学研合作。
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实验基地成立
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实验基地日前挂牌成立,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更好保护文物建筑。近年来,北京探索出了对木结构古建筑进行无损检测和预防性保护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天坛、雍和宫、明十三陵等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成效显著。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将利用全市文博单位和高校科研资源,集中科研人员开展攻关,争取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支持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基地联合攻关。基地以建成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依托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开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试验和推广。
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付向东加入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官网近日更新后显示,RNA生物学的国际领军人物、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杰出教授付向东已加入西湖大学,担任RNA生物学与再生医学讲席教授。付向东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得病毒学学士学位,1983年通过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CUSBEA)计划留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并于1988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在哈佛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系完成博士后训练。付向东1992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历任助理教授(1992-1998)、副教授(1998-2002)、正教授(2002-2018)和杰出教授(2018-202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 学术头条:耳念珠菌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天津成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