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更多 > 投稿天地

生猛伤害,挑衅观众,内娱最缺这种电影

古怪网讯 2023年金马奖,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爆点。

 

年仅12岁的新人林品彤,打败了老前辈陆小芬和热门选手余香凝,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金马影后。

 

当时,她的获奖电影,尚未大范围公映。场外看客超级好奇,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朋友是谁?她的获奖作品,又有什么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揭秘。

 

《小晓》

 

 

12岁金马影后

 

在此之前,金马影后赛道,年龄最小的入围者是文淇(14岁《嘉年华》),年龄最小的获奖者,是李小璐(17岁《天浴》)。

 

如今,这两个纪录,全被林品彤打破。

 

 

林品彤在澳洲出生,《小晓》之前只演过一部电影《美国女孩》(2021年中国台湾上映)。

 

影片筹拍时,根据角色设定,片方要在中国台湾学校里,寻找有国外生活经历的小演员,最终找到了林品彤。

 

《美国女孩》的戏点,在方郁婷和林嘉欣身上。林品彤饰演的小儿女芳安,是个功能性角色,戏份不多,容易被忽略。

 

当年,《美国女孩》入围金马7项大奖,林品彤连个新演员提名也没有。没想到,3年后,直接手握影后,一飞冲天。

 

 

林品彤获奖,金马评审团给出的评价是:

 

“有条不紊而且完全不露馅,细腻的程度,连大人都很难做到。”

 

评审团主席李安,更是称赞她为天才演员。

 

 

看完《小晓》后,时光君基本认可上述评价。

 

林品彤饰演了一个多动症儿童,原生家庭支离破碎,与母亲相爱相杀。

 

她的表演难度,来源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生理上,她要保证角色的多动症行为真实可信,并将这种肢体反应,融入角色的日常生活里。

 

心理上,她既要演出正常小女孩的天真与好奇,又要演出女孩内心复杂的心理状态。


角色在各种状态下来回游移,让观众又爱又恨,情绪完全被她牵着走。

 

 

12岁的孩子,参不透什么人生大道理,也学不到多么高深的表演技术。

 

林品彤能演成这样,是天赋使然,老天爷赏饭吃。

 

很久没见过,这么会演的天才童星了。

 

 

病态母女关系

 

影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小晓(林品彤饰)是个有多动症的女生,注意力无法集中、过度活跃、情绪易冲动。

 

父亲长期在国外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母亲(陈意涵饰)因为要照顾她,割舍事业,做了全职妈妈。

 

由于夫妻关系不和,以及小晓病情反复,母亲也把她视作麻烦。

 

 

小晓唯一的温暖,来自学校班导保罗(刘俊谦饰)。

 

只有他会用温柔和耐心,安抚小晓摇摇欲坠的情绪。

 

 

某天,她发现妈妈与保罗搞在一起,后续保罗还住进自己家里。

 

原来班导对自己好,是因为他想跟母亲在一起。

 

小晓无法理解,如此复杂的成年人关系。

 

她尖叫、逃跑、激怒母亲,用出格行为传递不安情绪。

 

母亲也不甘示弱,时不时进行情绪反杀。

 

两个人就这么互相折磨,最后遍体鳞伤才发现 ,彼此都有说不出的无奈。

 

 

有人无法共情,说如此窒息的关系,只是因为女儿得了多动症,认为影片是特例。

 

时光君不这么觉得,它不是一部介绍多动症,小晓的多动症,更像功能性设定。

 

目的,是为了指出母女相爱相杀的症结。

 

因为母女之间,除了血脉亲情,还有一些暗戳戳不说破的小心思。

 

比如,母女之间也会嫉妒和比较。

 

小晓看到母亲与保罗暧昧不明,觉得母亲抢走了她生命中唯一一束光。

 

与此同时,她也恨母亲出轨,背叛了家庭。

 

所以,她要激怒母亲,让她难受。

 

 

当母亲看到,小晓和保罗打闹嬉戏时,也会吃醋和不爽。

 

于是,借着帮女儿洗澡的名义,故意试探和报复。

 

 

母女之间也有绝对控制与发疯反抗。

 

在传统印象里,母亲教育孩子都是轻声细语的模样。

 

但小晓的母亲,会自动释放一股不耐烦的强权控制欲。

 

“我叫你一天喝完一瓶水,有这么难吗?”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会洗碗了。”

 

“你不说话,是想怎样?”

 

这种情况下,小晓的无视与轻蔑,也带有发疯反抗强权的意味。

 

 

多动症是小晓的保护伞,也是母亲的软肋。

 

小晓一有不爽,就借题发挥。尤其对母亲,更是肆无忌惮。

 

母亲鉴于女儿的特殊情况,大多数情况都处在爆发边缘,最后又悬崖勒马。

 

仔细想想,生活中孩子与父母吵架,也会这样。

 

把最好的脾气留给陌生人,把最坏的脾气留给家里人。

 

有时候,越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伤害。

 

而且刀刀致命,伤的最深。

 

 

这对母女,长期处于痛苦压抑的环境中。

 

对小晓来说,多动症带来的歧视和霸凌,是一种无限循环的痛苦。

 

对母亲来说,长期压抑自己,与社会脱节。导致情绪调节困难,怀疑自我价值,憋出了内伤。

 

久而久之,二人就出现了扭曲的相处方式,形成了病态的母女关系。

 

 

以上是“相杀”的引子,接下来,再说说相爱的例子。

 

小晓多动症情绪爆发,想逃离学校。

 

一是因为遭受霸凌,二是因为不想给母亲添乱。

 

她想在家里,练习如何不吃药,也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母亲就更不用说了,女儿从小到大,被不同学校踢来踢去。

 

为了让小晓,有稳定的教育环境。母亲有针对性的,与班导接触、搞暧昧。

 

利用他的工作便利,稳定女儿的情绪,保护她在学校不受欺负。

 

 
她们既憎恨彼此,又守护彼此。

 

母亲恨小晓让自己丢了事业,毁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小晓恨母亲抢走了班导,恨她出轨,背叛父亲。

 

两个人在无爱可诉的环境里,互相折磨。都被逼疯后,反倒理解了彼此。

 

当彼此袒露心扉后发现,小晓不想给母亲添乱,母亲也不想让小晓遭受霸凌。说明牵连着彼此的,不止有责任,还有爱。

 

影片结尾,父母吵架、父亲再度离家、母亲情绪崩溃。


小晓终于理解了母亲的难处,主动与她相拥而眠。母女关系,达成了诡异的和解。

 

 
写到这里,必须提一下陈意涵。

 

陈意涵这次的表演,如脱胎换骨般惊喜。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挤眉弄眼的机械表演,也不再靠那双大眼睛营造无辜少女感。

 

她的表现,细腻、自然、层次饱满,信念感强,她演出了40+母亲,在长期忍耐下的无奈、挣扎与爱。尤其那段,弹钢琴冷静发疯的表演,令人不寒而栗。

 

恭喜,又一位华语女演员打破瓶颈,进入表演新阶段,不再被甜宠和古偶拖累消耗。

 

 


打破与重建

 

之前,这类型的电影,会把女儿塑造成绝对弱势、完美受害者。

 

通过这种塑造手段,让观众对角色产生强烈的情绪共振,进而心生怜悯,认同角色的行为和处境。

 

但《小晓》跳脱了这个框架,做到了类型的打破与重建。

 

 
拿这对母女来说,编剧塑造人物,完全不是为了讨好观众。

 

角色的可爱与厌烦,都是紧密相连的。观众无法站在上帝视角,去同情或者批评任何一个人。

 

所以,女儿可以不听话,以上课玩游戏、肆意呐喊的魔童形象出现。

 

母亲也可以发疯和耍心机,颠覆只会付出牺牲的娘道形象。

 

 

这种挑战传统观影习惯的创作方式,塑造了更加深刻的人物。

 

因为它一上来就告诉观众,导演要拍人性的灰色地带,而且并不想煽情。

 

作品因此拥有了自由真挚的生命力。与同类型作品,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影片还有一个大胆创意,编剧和导演在探讨母女关系时,用了一招关系倒置。

 

在特定场景下,母女身份形成了对调,营造出年龄和身份上的反差感。

 

比如,母亲喝醉酒拉着女儿玩游戏,不让她睡觉,有种孩童般故意使坏的样子。

 

这时候,母亲其实是女儿,不耐烦的小晓才是母亲。

 

 
结尾那场戏,女儿轻抚母亲头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成熟和理智。

 

而心情崩溃的母亲,在她怀中反倒像女儿一样,弱小无助。

 

 
关系倒置的设定,是为了告诉观众,这对母女是两位一体的存在。

 

她们努力挣脱,最后发现只有彼此。

 

 
影片还有一个隐喻细节,被网友广泛讨论——被笼子困住的猫头鹰。

 

有人认为,笼子意指小晓的处境,猫头鹰代表她对自由的向往。

 

其实,反观全片,每个人物都被自己的笼子困住。

 

小晓的笼子是多动症,母亲的笼子是家,保罗的笼子是学校。

 

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最后也被生活困住。这个略带残酷的隐喻,点破了生活的真相。

 

 
如果非要说影片的缺点,一个是刘俊谦饰演的痴情男,过于功能性。

 

另一个是影片情绪太细腻,戏点全藏在人物关系的微妙转变中。

 

情绪大线条的人,可能会难以共情,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这也是影片出现低分的主要原因。

 

但这些都是小问题,影片不俗的完成度和出类拔萃的气质,以及不刻意讨好的创作态度,已经让这个题材,进入了Next Level。

 

作者:simo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生猛伤害,挑衅观众,内娱最缺这种电影

分享到:更多 ()
来源:Mtime时光网 编辑:小猪刘佩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