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曹操与杨修》剧照
京剧《贞观盛世》剧照
京剧《纳土归宋》剧照
历史剧在表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在中国戏剧史上,戏曲历史剧的创作产生过许多精品乃至经典,而在今天,戏曲新编历史剧在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
1.铸造民族精神 激发爱国热情
历史剧是指以历史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剧情有一定史实依据、符合一定历史情境的剧目。历史剧和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是与它们结合最紧密的文艺样式之一。戏曲历史剧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剧述史、以剧鉴史、以曲唱史是传统戏曲历史剧的主要创作目的和编演特点。
中国现代戏曲史研究专家吴晓铃在戏曲文献集成著作《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的序中指出:“中国戏剧从它形成的那一天开始,就具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它在选题取材方面以历史故事最为丰富。”戏曲历史剧创作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古代戏曲中历史戏几乎近半;京剧传统剧目中历史戏更是十占七八,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所收1200多种剧目绝大多数是历史剧;当代戏曲中新编历史剧是和现代戏、传统戏“三并举”的三大创作门类之一。
戏曲历史剧在铸造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以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杨家将、岳飞、文天祥等故事与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戏曲,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和道德教育。不同时代、国家,民族不同命运形势下的历史剧,其表现内容、创作主题、审美风格是不同的。当民族遭遇劫难时,抵御外侮往往就成为历史剧的主题,历史剧便是激励民众、民族自救的冲锋号角。抗战时期,岳飞、梁红玉等人的抗金英雄故事戏盛演一时,《桃花扇》被反复改编、演出,周信芳编演的京剧《明末遗恨》《徽钦二帝》演出时观众群情激昂,这些戏曲历史剧曾极大地激发起民众的抗敌斗志。当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历史剧成为人们回视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古喻今表达现实关切的历史文化审美艺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古为今用的戏曲新编历史剧依然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提供着文化盛宴。扬剧《百岁挂帅》、京剧《谢瑶环》、黔剧《奢香夫人》等剧作,或讴歌爱国情操,弘扬民族气节,或颂扬优秀道德品质。这些剧演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既给人民以多方面的教育,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2.传承文化根脉 创新表达空间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新编历史剧创作探索空前深入,创演再现辉煌。陈亚先、郑怀兴、郭启宏、胡应明、罗怀臻、周长赋、盛和煜等人创作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莆仙戏《新亭泪》、昆曲《南唐遗事》、京剧《曾侯乙》、晋剧《傅山进京》、越剧《西施归越》、莆仙戏《秋风辞》、湘剧《山鬼》等,深刻表现历史生活、文化,探索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均有良好观众反响。
这些剧作有的是传统戏曲历史剧创作的延续,有的是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新开拓,前者遵从的是传统史剧观,后者则秉持新史剧观。传统史剧观植根于传统的史官文化,重在历史的真实,虽然注重艺术虚构,但主张要在真实史载基础上,要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核心观点为“历史剧是对历史的戏剧化再现”。新史剧观重在“历史的可能性”,核心观点为“历史剧是当代人对历史可能性的戏剧化表现”,主张透过历史记载的表象展现历史本质的真实,新史剧观注重的是“表现”而不是史载基础上的“再现”。就创作实践来讲,传统史剧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依据传统史剧观创作的剧作仍为多数,但是新史剧观也有相当的影响,依据新史剧观探索的剧作不断出现。
历史上杨修虽然死于曹操之手,但被杀经过和具体原因与剧作家陈亚先编剧的《曹操与杨修》中的情节大相径庭。曾有文艺理论家批评《曹操与杨修》在情节脉络上背离了历史记载。不过,自《曹操与杨修》演出以来,除了这一批评外,还有许多称赞叫好。这些观众认为《曹操与杨修》写出了历史人性的真实,剧中的曹操不再是传统三国戏中白脸奸臣的扁平形象,其性格丰满、立体,艺术性更强。
剧作家郑怀兴创作的《傅山进京》中傅山与康熙的关系,也突破传统戏曲中帝王和文人关系戏的简单化表现。剧中傅山与康熙既互相欣赏又互相对立,最后康熙在冲突中妥协。傅山决不出山源于他对气节的坚守,康熙最终同意傅山归隐故乡,不再为难傅山源于康熙对儒家文化的向往和融入。《傅山进京》真实表现了清初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作为历史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一定思想深度。
总之,新时期以来,新编历史剧创作屡有佳绩。这里尤其想提一下尚长荣主演的新编京剧历史剧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它们舞台反响热烈,观众交口称赞。无论是人物形象表现的广度和塑造的深度,还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结合的成功度,以及现代声光电手段达到的舞台呈现精美程度,三部作品都显示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代达到了新高度。
3.书写中国故事 加强文明互鉴
时代为戏曲新编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戏曲新编历史剧创作面貌越来越多样,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创作理念越来越多元。
其中,既有以宏观视野审视历史、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创作,也有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创作,还有描摹历史细节的创作。历史文化名人戏在戏曲历史剧创作中也日渐彰显,革命历史题材受到重视。
罗周创作的京剧历史剧《纳土归宋》讲述吴越王钱俶助宋灭唐及纳土归宋的故事。该剧在保持故事戏剧性的同时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了符合历史真实的再现。
同样是罗周编剧的锡剧《烛光在前》、昆剧《瞿秋白》,堪称现代革命历史题材佳作。昆剧《顾炎武》、扬剧《郑板桥》等戏曲新编历史剧则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现出了创作者在描摹历史人物上的诗性追求。
这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与写意的审美追求成为戏曲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特点之一。《纳土归宋》的内容虽然属于现实题材,反映宋军压境形势下吴越国何去何从和吴越王命运沉浮的历史,剧作风格却颇为写意。这与传统戏曲历史剧表现政治、军事斗争内容时严峻、沉闷、刀光剑影的剧作风格有很大不同。
总体来讲,这些戏曲新编历史剧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法、审美风格上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是用戏曲讲述中国故事的典范。
在注重戏曲新编历史剧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重视新编历史剧的传播,其中推动戏曲历史剧的海外传播应是题中之义。
新编历史剧是加强中西文明互鉴,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戏曲历史剧的海外传播已有几百年,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元杂剧历史剧《赵氏孤儿》就被翻译、改编、传播到法国,不久又在英国、德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广泛传播。
今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戏曲作家、艺术家们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通过新编历史剧的创演,在新时代的戏曲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伏涤修,系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戏曲历史剧助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