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李清照》以当代视角讲述“一代词宗”波澜起伏的一生,呈现极盛的宋代美学。
肢体剧《俑立千年》“唤醒”在历史中沉睡的文物。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闪耀传世诗篇、古老戏文、浩瀚文物的光彩,书写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风骨气度的华章。艺术家们以现代创作手法与传统美学精神结合的叙事风格,构建历史与当代共存的叙事时空,呈现思辨理性与浪漫想象的瑰丽碰撞。
让我们追随美妙的艺术灵光,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
诗意勃发,呈现立体鲜活的人文大戏
如何在扎实历史考据下展开艺术想象,让魏晋风骨、唐宋美学复现于舞台?本届艺术节多部参演作品为古人立传,既富有中华美学的艺术气质,又饱含深刻悠远的东方哲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我们吟诵着李清照的词句时,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一代词宗”浪漫唯美、大气磅礴的精神世界。今年是李清照诞辰940周年。她的词作风格前期流丽明快,后期则悲苦忧愁,与其一生的动荡坎坷息息相关。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上海歌舞团新创舞剧《李清照》将舞蹈艺术与这位宋代女词人的家国情怀、诗词意境相融合,勾勒在动荡乱世中坚韧与超然的形象。该剧在舞蹈编排上匠心独运,演员舞动之中既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舞剧《李清照》的舞台美术设计简约清雅,运用桌椅、几案、砚台、笔墨、纸张等物象,勾勒出雅致的宋代美学图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看看杜甫与他的“诗之江湖”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叙写诗人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顿,着力刻画其苦中作乐的豁达胸怀,穿插其与严武、高适、李白、苏涣等文化大家的相交与相离,将杜甫的高尚灵魂与内心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的舞台呈现结合写实与写意的手法:用漫天飞舞的“神火幽花”,营造杜诗名篇的旷达意境;借去繁就简的白描方式,勾勒唐朝的历史画卷;以“梦中梦”的时空交汇,引领观众神游古代名士的精神家园。剧作家笔下对白精妙,重现人艺历史剧独有的韵味,成就一出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立体鲜活的“文人戏”。
“微风清扇,云气四除。皎皎亮月,丽于高隅。”嵇康笔下的宴游赏月,充满闲适雅致的情趣。伴随那一曲《广陵散》,我们去往魏晋,对话“竹林七贤”,在历史与当代共存的叙事时空,试读一个没有“嵇康”的《嵇康》故事。从文本来看,该剧以古代传说和寓言来说理喻事,颇具传统文化的神韵,遣词造句上求古而不拘泥于古,探向传统创作方法的精神内核。从舞台呈现来看,竹林、古琴、《广陵散》,水声、风声、长啸声,直观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艺术气质,上海戏剧学院的主创团队运用“背躬”“景随人走”“时空流动”等艺术手法,借鉴戏曲舞台的假定性,体现出气韵灵动的美学特征。
以“诗宴·人文汇”为主题,戏曲板块亦推出多部力作。“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从这寥寥数句足以窥见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才情。成渝两地携手推出的印象京剧《薛涛》采用双女主架构,以“孔雀”观照薛涛的内心,细描人物的心灵图谱。在面临人生抉择时,薛涛追随心之所向,走向自己的命运。孔雀爱羽,才能飞得更远;人若惜名,方能立身处世。该剧保留京剧的声腔之美的同时,融入昆曲腔调和民歌声腔,以及现代流行乐的气息,打破观众对京剧唱腔的刻板印象,在古韵新声之中实现与薛涛穿越时空的相逢。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古典诗歌之巅峰。昆曲是百戏之师,是古典戏曲之集大成者。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用清丽悠远的百年昆腔为观众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唐代诗人群像。全剧以辛文房编撰《唐才子传》的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浔阳》《除夕》《守志》《草堂》四折戏,围绕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贾岛的生平轶事、人格光彩、个体诗风等徐徐展开,巧妙融入《琵琶行》《题李凝幽居》《凝碧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新编历史京剧《武帝刘彻》以细腻笔触描绘一代君王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刚毅果决,他以“打得一仗胜,赢得百年安”政治谋略实现和谐万邦的宏大理想。该剧赓续上海京剧院的创作风格,舞台呈现融合厚重的汉文化与京剧独有的美学追求,在假定性的空间中展开大汉盛世的恢宏画卷。汉剧《夫人城》则独辟蹊径,浓墨重彩地将三国女性人物孙尚香的命运和情感搬上舞台。该剧挖掘湖北三国文化遗存,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舞台艺术转化,丰富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鲜明呈现荆楚文化特色。
国潮兴起,实现古今艺术的跨界对话
如何以身体语言“复活”传世名篇,呈现中国人的精神哲学和浪漫想象?舞台剧《荆楚映象》与舞蹈诗剧《九歌》对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与创新性的演绎,实现古今艺术的跨界对话。
“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的楚俗充满神秘色彩。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以经典名著为架构,上半场《天问》《九歌》描绘神秘华丽、充满想象力的“荆楚世界”,将观众带入奇幻神话;下半场《离骚》《橘颂》以屈原的经历为线索,展现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历史画卷。杨丽萍融汇戏曲、皮影、木偶、武术等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舞台科技,把楚辞画成了画,制成了景,演成了戏,吼成了曲,跳成了舞,将曾经晦涩难懂的古文、古情、古意生动再现。该剧舞台呈现别具一格,顶天立地的青铜巨门、高达6.5米的巨型编钟、精美的玉覆面、灵动的车马人物出行图等元素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受楚文化的瑰丽灿烂。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出品的舞蹈诗剧《九歌》取材于《九歌》的若干诗篇,借“东君”与“云中君”、“山鬼”与“河伯”、“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等上古之神,将天地人神具象转化为舞台画卷。该剧启于上古而映照当下,既歌诸神,又歌你我;既歌远古,又歌今朝,为观众传递“无神,有我”之价值内涵。舞蹈诗剧《九歌》既是数章“古篇”,也是一首舞蹈“新诗”。舞蹈中描绘自由与徘徊、思念与等待、爱情与生命等众多场景。深邃又朴素的命题、迷人隽永的情愫,在长歌中娓娓道来,在跳跃舞动的诗篇里共赴高远。
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观众还能“遇见”不少为古本赋新声的好戏。其中,瓯剧《张协状元》改编自南宋时期的古老戏文,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之一。为追寻南戏韵味,《张协状元》回归最古朴的空台,完全以表演为核心的演剧形式,甚至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都被“简化”。6个演员诠释14个角色,以极具地方特色的舞台演绎“生”出万物。这版《张协状元》中,瓯剧第一次使用6种传统声腔,全剧色彩和人物个性更丰富鲜明。
呼应国潮兴起,古典名著、古老戏文焕发新生;文物亦借由艺术手段和现代科技,走出博物馆,踏上新舞台。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舞剧《敦煌归来》由胡沈员工作室出品,以晚唐时期的敦煌“信使团”为背景,讲述一段关于家园与信念的传奇故事。那些曾经存在于历史中,却没有被史书铭记的人们,用信仰和梦想铸就一座座精神丰碑。作品的舞蹈语言以男子敦煌舞为突破点,通过男性舞者的肢体语言魅力,糅合历史与现代审美,描绘敦煌文化的独特风貌。敦煌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壁画卓越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享誉全球。舞剧《敦煌归来》汲取敦煌壁画的灵感,精选送行、燃灯、耕种、酒肆、遇盗等场景,以意象化的方式,再现敦煌壁画中的文化精髓,让文物在舞台艺术的呈现中焕发新生。
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唤醒”在历史中沉睡的文物,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集肢体表演、戏剧、舞台视觉于一体的艺术盛宴。主创团队结合“科技+影像”的手段,借助“戏剧+肢体”的表达,巧妙地运用“戏剧”结构铺陈“肢体”叙事,让俑“活起来”。剧中,彩绘伏睡女陶俑在梦境中苏醒,与兵马俑、彩绘男装女俑、击鼓说唱俑、绿釉陶男俑、献食女俑等多个陶俑角色,穿越秦、汉、唐,展开一场对自我和所思所见的哲学探索。当观众凝视舞台上鲜活的陶俑时,不仅是在欣赏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在进行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倾听历史的回响,感受那份共有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记者 宣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