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更多 > 看图说文

老人被低俗微短剧“收割”,他们爱看的“好剧”又在哪儿呢

  最近,老年人迷上微短剧,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其中一种观点,就是老年观众正在遭遇一场有备而来的“围猎”,被粗制滥造的微短剧片商“收割”。

  显而易见,持有这种观点的基本都是青壮年人士,尤其以家里有老人、老人沉迷微短剧的为甚。在他们看来,自己天天在外奔忙,回家还要照顾老人,结果一不小心,老人就掉进了微短剧的“坑”里,怎么拉都拉不出来,着实是一件糟心事。老人给App充点钱还是小事,如果真对某些离谱的情节套路产生了真情实感的认同,才更令人头疼。

  有的微短剧从标题就开始离谱,比如《五十岁的我怀了二十岁霸总的孩子》,也有的在内容上剑走偏锋,比如《保洁老妈无极归来》,不是安排保洁阿姨主角和总裁“一夜情”,就是让剧中富豪“打个电话就能让商家破产”。在监管收紧的背景下,这几部内容夸张的中老年微短剧,均已于近期被有关部门批量下架,并被指出“内容同质、导向低俗、制作粗糙”等问题。

  我们可以为这些“雷剧”下架长舒一口气,但仍有两个问题必须回答:老人需要什么样的影视剧?社会又应如何为老人供应影视剧?

  我身边就生活着几位老人,他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爱看剧。我的奶奶和姥爷,自打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里买了电视机开始,就一直是忠实的电视剧观众。

  从表面上看,两位老人家对电视剧的类型偏好并不相同。奶奶偏好古装剧、当代家庭剧;姥爷则更爱看历史剧、年代剧。但是,他们的偏好存在几个共性:其一,要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其二,剧中的概念与情节能让他们“看懂”;其三,剧中的人物能让他们产生共鸣。

  先从“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说起吧。对我的奶奶、姥爷那一辈人而言,看剧的本质,其实一直都是“看故事”。许多他们特别喜欢的经典老剧,都是以故事为核心卖点,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这样的传奇剧,金庸小说改编的各种武侠剧,描绘特定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生平的历史剧等。然而,近年来,一些剧作开始卖“概念”“人设”,而忽视了对故事线的打磨。

  以奶奶爱看的古装剧为例,现在几乎是古装偶像剧的天下,而它们贩卖的,除了主演的颜值以外,主要是一种特定的情绪。有些剧主打“发糖”,有些剧主打“虐心”,也有些剧主打“撕扯”。不是说这样的创作不好,但这明显和老年人喜欢“看故事”的心态不甚契合。无怪乎许多老人会爱上看似粗制滥造,但充满戏剧性和故事性,恨不得每集塞上好几个刺激桥段,外加重重“反转”的微短剧。

  影视剧中的情节能不能让老年人“看懂”,以及剧中人物能不能让老年人有所共鸣,则是两个落点更加具体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观众对于许多社会新生事物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年轻人爱看的剧作类型,比如职场剧,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都是“看不懂”的。有些剧的题材是老年人并不陌生的家长里短,但其中反映出的戏剧冲突,比如“鸡娃”“35岁门槛”等,很难真正让老年人理解。

  而这又牵出了剧中人物能否让老年人有共鸣的问题。许多剧中的老人角色,完全就是推动情节甚至制造矛盾的“工具人”。还有一些剧作,看似是描绘20世纪的年代剧,主角理论上是当代老人的同龄人,但我姥爷看上半集,就会犀利锐评,表示其中的时代细节“极不准确,纯属瞎掰”。

  以上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当下的影视剧生产,是以年轻群体为主要受众的。但老年人的影视消费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于是,趁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子女教会玩手机、刷短视频的当口,微短剧“乘虚而入”,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他们可能会喜欢的内容。

  说到底,针对老年人的微短剧,之所以能以如此之低的质量俘获众多观众,是因为这片市场是一片过于空旷的“蓝海”。没有优质作品填补这片“蓝海”,老年观众只能拿粗制滥造的产品凑合一下。当下,如果我们真的关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不妨多替他们对影视产业提出一些合理诉求。(杨鑫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老人被低俗微短剧“收割”,他们爱看的“好剧”又在哪儿呢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欣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