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生活

对陶艺的致敬:探索紫砂壶与建盏的创作之美

1728354164556525.png

近日, “致敬匠心——紫砂壶与建盏展”在杭州圆满落幕,本次展览汇聚了艺术家们对传统工艺的深切思考与创新表达,展现了紫砂壶与建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在中华文化瑰宝的漫长历史中,紫砂壶与建盏技艺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传统工艺的星空中。创作者们精心雕琢每一条线条,悉心把握每一处弧度。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他们更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此次展览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艺术家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探索的精彩演绎。力求在每件作品中展现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他们传递出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敬意。通过这场展览,观众们见证了传承的力量在新一代匠人手中延续,感受到了传统工艺在时代浪潮中的蓬勃生机。

参展艺术家介绍

1728354355175310.png

童维成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代表性传承人

十年前,童维成放弃了广告摄影师的职业,转而投身到锔瓷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中。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也开启了他对锔瓷工艺的深入探索。在过去的十年里,童维成潜心钻研,逐渐积累了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百余件锔补古陶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陶瓷锔补史。他始终坚信,只有将这门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童维成还积极推动锔瓷技艺走向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艺术领域,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与多元化发展。

1728354201492651.png

叶扬青

国家工艺美术师、全手工紫砂壶工艺匠人

因一次偶然的遇见,叶扬青在宜兴紫砂博物馆被紫砂艺术深深吸引。在李善友教授“美好作品即人生意义”的影响下,他选择了实用美术这条道路,旨在让艺术不仅能被欣赏,更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叶扬青立志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推动紫砂艺术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紫砂艺术,让紫砂艺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中国非遗享誉世界。

1728354216487181.png

罗建平

国家工艺美术师、高级摄影师

多年前,受到上海非遗传人童老师的深刻影响,罗建平发现了手工艺之美,并选择以紫砂作为创作载体。自此,罗建平开始了对宜兴和景德镇紫砂文化的探索,并专注于花器的构思,尝试将湖石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这一灵感不仅体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也渗透进了他制作的立体壶器当中。

对话艺术家

对话童维成

问:为什么选择做建盏?

答:我之前从事陶瓷修复工作,在这期间做了十多年老窑收藏,对宋代建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过去十多年中,我跑遍了建窑系的多个老窑址,如水吉、遇林亭、茶洋、东张、连江和南屿等,从老物件中汲取灵感,萌发了自己尝试创作的想法。

问:您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答:建盏的创作具有特殊性,与其它瓷业技艺不同,建盏以高含铁的胎料和釉料为主,其工艺强调烧造过程的掌控。盏的外形为素器,透过线条和釉面结晶所展现。我主要关注这两方面的表达。

问:您如何看待线条和釉面在建盏创作中的重要性?

答:线条的设计是建盏创作中的重点。建阳瓷土含铁量高,为了后期烧制胎体透气,瓷土的目数较粗,因此,与其他地方的瓷土相比,拉坯的难度更大,胎收缩比达20%,盏的口径和高度不会同比收缩,所以要制作出完美的型状,首先需要非常了解本地瓷土的特性,同时,也要对老盏有非常高的审美和理解。

烧制过程有时更像是一场运气的试炼,胎土与原矿釉的配方、窑温曲线及还原时间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不断尝试和调整,为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一窑一窑的烧,再一窑一窑的改,偶尔出一两件作品,不满意的全部打碎。现在的建盏市场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作为后来者,我希望将宋代的精髓与现代设计完美的结合,创作出精品。

1728354236681378.png

童维成的建盏

问:您在创作过程的感受如何?

答: 我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秉持“小而美”的原则,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在此次展览前,我拜访了许多建阳的非遗传人和老师傅,得到了诸多宝贵的指导,范大飞老师给我讲解烧制原理,陈雄老师和虞敬贤老师在器形上给了我很多帮助。特别是罗云和老师在烧制技术上给了我全程指导,使我在烧制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对话叶扬青

问:是什么让您选择紫砂壶?

答:紫砂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紫砂壶不仅是传统茶具的代表,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此外,我是在茶乡长大的,这使我对紫砂壶倍感亲切。

问:您主要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答:我的创作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传统器型的紫砂壶、表达美的紫砂壶以及创意紫砂壶。

问:请问您是怎么理解这三个创作方向的?

答:传统器型的紫砂壶在市面上流通广泛,这让我看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延续这种传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紫砂的文化之美。

表达美的紫砂壶,类似于传统的花器。它们以自然为灵感,通过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出花朵、植物等自然元素的美丽和生机。表达美的紫砂壶,便是通过独特的工艺和造型,抒发生活之美,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自然的魅力,享受生活的美好。

创意紫砂壶则是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通过创意紫砂壶,我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激发大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例如,有的作品可能以环保为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有的作品可能以社会公平为主题,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倡导。

1728354250233395.png

叶扬青的 “落叶供春”

问:介绍一下您在此次展览中的作品?

答:我想介绍一下“落叶供春”这件作品,它是向三位工艺大师致敬的创作。第一位是明代紫砂壶的奠基人龚春,他的供春壶是现存最早且保存比较完整的紫砂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的作品从龚春壶中汲取了传统的灵感;第二位是紫砂大师陈国良,他的供春壶有着独特的韵味,我将陈国良大师对于供春壶的理解应用到了这件作品中;第三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昌鸿,我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看到他做的石壶,其纹路和造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受这三位大师的影响,我创作了“落叶共春”,它既体现了对传统紫砂艺术的传承,又融入了现代的创意和大师们的独特理念,这件作品对于我而言,既是对大师的致敬,也是我个人对紫砂艺术探索的一部分。

我的紫砂壶作品旨在通过不同的系列和风格,表达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希望通过我的创作,为紫砂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紫砂壶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话罗建平

问:您为什么选择做紫砂壶?

答:“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这句出自宋代苏轼的《种茶》,深刻表达了我对茶与茶器的热爱。沏一壶好茶,品一首好诗,坐看浮云淡雾,耳听百鸟之鸣,心生悠然,其乐无穷。啜饮茗茶,把玩着手上的紫砂壶,仿佛是甘泉入喉,清香四溢, 怎能不对茶器物心生敬意?

问:您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答:在紫砂壶器的创作中,我更偏爱花器的表现,致力于将湖石元素融入到紫砂壶作品中。与文人赏石的结合、紫砂与镌刻的呈现,希望通过这种结合,呼应文人对自然的欣赏与陶渊明式的闲适。

问:怎么理解这个创作方向?

答:花器将自然界、动植物界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形式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

这里我也想特别提到两位紫砂圈里的花器大师:宜堂龙文和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正中。2016年“一条”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宜堂龙文的作品《听砂手迹》,我深深着迷,于是开始了往返宜兴,对花器的探索及构思;张正中,他在2023年的一条秋拍作品“菩提”,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令我深感震撼。

1728354266529829.png

罗建平的 “竹隐庐”

问:请选择这次展览的一个作品,介绍一下?

答:“隐泉”和“竹隐庐”是我这次作品的主题。“隐”意指远离尘嚣的隐士,追求自我修养的生活方式;“泉”则是表现静谧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文人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无拘无束、随遇而安、自在的内心状态。 我选择这样的创作主题是希望让每一位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喧嚣后的宁静与自在。

结语

通过此次“致敬匠心——紫砂壶与建盏展”,观众们不仅欣赏到了传承与创新交融的精美作品,更感受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工艺的深厚敬意和执着追求。在时代的变迁中,紫砂壶与建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情感,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期待未来更多的艺术家在这一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更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以下部分参展作品展示:

1728354286799097.pn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对陶艺的致敬:探索紫砂壶与建盏的创作之美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互联网 编辑:Linda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