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序仪巨头推出AI算法,预测致病基因突变
ChatGPT等大模型点燃人工智能新一轮热潮之际,另一种累积数百万年的天书般“语言”也在试图用该技术获得最新解码。近日,全球基因测序仪龙头因美纳(Illumina)宣布推出全新的人工智能算法PrimateAI-3D,以求更准确地预测患者致病基因突变。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每年生成的基因组数据量接近400亿GB。然而,获取这些数据仅仅是解开诸多生命谜团的第一步,想要让它们真正有助于人类健康,尚需深度的解读和分析。
中国超导加速模组研制获世界领先成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6月6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和创新,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最新完成中国首台高品质因数1.3 GHz超导加速模组的研制、总装和整体调试,攻克国家大科学工程亟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世界领先成果,并通过成果鉴定。
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亮相包头
6月7日,由北方稀土技术团队牵头研发的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正式亮相于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这一装置的产业化,将为工业用氢提供高效、可靠的氢气回收再利用提供“稀土方案”。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
6月6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宽阔的长江入海口南侧正式出坞。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整船零件数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动车的13倍。庞大的体量和复杂的工程,使每一个建造环节都难度倍增。
没有手孔、不用螺栓,新技术实现水下隧道滴水不漏
一条外径接近9米的成型盾构隧道里,管片上没有一个手孔、一根螺栓。远远望去,环环管片拼接整齐一致、看不见错台,隧道立面弧度圆润、线条精美,经检测无一处渗漏……6月3日,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污水过江盾构隧道——南京市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建设工程(穿越夹江段)隧道(以下简称南京污水二通道)贯通,项目施工在国内首创全新盾构施工技术——“新型承插式管片+双液同步注浆+双道止水密封垫”成套技术。
我国最大规模!71万余尾长江鲟入江
6日从三峡集团获悉,超过112万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四川宜宾被放归金沙江,其中放归长江鲟71万余尾,是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长江鲟放流活动。长江鲟又名沙腊子、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级保护物种,也是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此次活动共放流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等8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国内首次垂直机械法竖井施工技术成功验证
6月6日,在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以下简称广花城际)京溪路至白云东平区间2号盾构井(以下简称京白2号井)施工现场,随着“未来号”竖井掘进机近日完成左线竖井最后一环管片拼装,标志着国内轨道交通建设领域首次应用的垂直机械法竖井施工技术得到成功验证,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应用该技术积累了经验。
我国特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实现新突破
6月6日,中国石油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气田——铁山坡气田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特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实现新突破。铁山坡气田位于四川达州境内,硫化氢最高含量16.59%,属于特高含硫气藏,是目前国内已投产硫化氢含量最高的整装气田。目前,天然气日产量达400万立方米。
多团队合作揭示肝癌癌旁组织临床相关分子特征
2023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和高强教授团队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杂志发表了题为“Proteomics of adjacent-to-tumor samples uncovers clinically relevant biological event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肝细胞癌癌旁组织临床特征相关的分子特征,并深入探讨了肝癌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纳米粒子溶液可靶向两种癌症标记物
近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型成像试剂,可同时“照亮”多个生物标记,这种包裹在红细胞膜上的荧光纳米颗粒能比目前临床批准的染料更好地靶向肿瘤,只需一束手术光就能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可以帮助医生区分肿瘤边界、识别转移癌症。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协会期刊《ACS 纳米》杂志。
超出预计:到2030年代北极夏季可能没有海冰
《自然·通讯》6日发表的一项气候变化模型研究认为,即使在低排放场景下,北极可能早至2030年代就会在9月间没有海冰,比此前的估计早了约10年。这些最新发现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北极的重大影响,表明了对北极在近未来的季节性无冰做好计划和适应的重要性。
坚硬减振材料面世 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材料的某些特征通常是相互排斥的:大部分材料要么很坚硬,要么可以很好地吸收振动,但很少有材料兼而有之。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荷兰科学家制造出了一种新型材料,既坚硬又擅长吸收振动,而且还很轻,可广泛应用于从纳米级设计到航空航天工程等多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已刊发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宇宙注定要蒸发?霍金辐射理论或不仅限于黑洞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辐射理论,随着事件视界(黑洞最外层的边界)对周围量子场的破坏,黑洞会随着时间蒸发,并以一种奇怪的辐射形式逐渐失去质量。但分析表明,事件视界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日前,据荷兰拉德布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时空曲率中足够陡峭的斜率也可做同样的事情。这表明,霍金辐射理论不仅适用于黑洞,所有大型物体,甚至是宇宙,最终都可能会蒸发。
寻味葡萄!我国科学家揭示葡萄风味形成机制
北京时间6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课题组在葡萄群体遗传学与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葡萄驯化过程中适应与不适应的基因渐渗”。该研究首次利用机器学习手段,结合溯祖模拟、正向模拟和进化保守性等群体遗传学方法揭示了葡萄风味的形成机制,解析了驯化对葡萄基因组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了葡萄的驯化历史。
阿尔金断裂形成时期有了新提法
6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戴霜教授团队联合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侏罗纪敦煌盆地演化及其对阿尔金断裂早期历史的启示》为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大地构造学》上。
同济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6日揭牌成立。学院将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学科交叉、产教深度融合和国际合作,有组织地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支撑。
华中农大原校长、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张端品逝世
据华中农业大学南湖新闻网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高等教育战线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张端品同志于2023年6月5日14时08分在武汉因病逝世,享年80岁。张端品长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曾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计划、农业部重点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在水稻种质资源有利基因发掘和利用,特别是水稻广亲和、水稻抗病性、水稻光温敏不育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曾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 学术头条:超出预计!到2030年代北极夏季可能没有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