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财经

前瞻者说 | 专访王红兵:用“滴滴”的模式,掘金万亿养老行业

养老行业正在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6亿,据测算,到203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30%,中国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自2016年起,国家就加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力度,尤其是2022年底,国家连发两份重磅文件,将养老服务规划成扩内需的重要场景,并将其提升到和房地产、新能源汽车同样的高度。

尽管市场处于黎明期、政策重心趋于明确,但养老服务业并不好做,护理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维护成本上涨等问题让不少从业者望而却步。面对建国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如何建立?养老企业又该如何布局?

本期《前瞻者说》邀请到了瑞芝康健老年产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红兵先生。王红兵先生曾在多家银行担任行长职务,却在事业巅峰期毅然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并建设了从运营到管理全流程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他将详细剖析中国养老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中国养老市场现状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

01 前景广阔,时机未到

2.6亿客户的巨额市场,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止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突破9万亿,王红兵对于市场规模的上升空间显示出极大的信心,“中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未来甚至会出现万亿级养老企业”。

数据虽热,市场却冷。尽管目前中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2万个,床位812.6万张,但养老院床位空置率高达46%,而养老行业投资高、回报慢、风险大的情况也让不少企业对这块“蛋糕”望而却步,甚至死在了创业期。

实际上,中国养老市场遇冷的局面更多来自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层次感特性。

受三次“婴儿潮”影响,当前老龄人口呈现出“代际差异”,当前老龄人口主要来自于建国早期 1952-1958 年出生的“50 后”,有1亿人左右。而作为养老市场预备军的“60 后”和“70 后”出生于“大跃进”之后的 1962-1975年,大约 3亿人,“80 后和 90 后” 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 1981-1997 年,数量也在大约3亿人。

目前养老市场上的主力军“50后”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相对有限。从人口数量来看,“50后”仅为“60后和70后”的1/3;从教育程度来看,“50后”接受更好教育的几率低于后者,其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也低于后者,因此消费观念也相对落后;从消费能力来看,中国第一批中产出现在“60 后”和“70 后”当中,他们的成长过程与改革开放时间节点更加契合,在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中积累更充足的财富,因此“50 后”总体消费能力偏弱。

遵循人口发展规律,中国的第一、二代中产阶级将分别在2020-2023年代、2040-2050年代相继步入老年。

人口代际差异驱使着养老市场节奏分化,由此,王红兵判断,目前养老市场还未发展到应有的地位是暂时的,随着第一、二代中产进入养老市场,消费观念将得到改善,养老市场爆发的时机并不是现在,而是五年后。

02 重资产模式之殇

开天辟地往往意味着混沌,正如萌芽中的市场由于缺少行业标准,会有很多企业试图跨领域分羹,参与竞争。

王红兵介绍,由于养老产业处于早期阶段,业内更多企业偏向于重资产运营模式,因此,很多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与保险企业纷纷布局养老业务,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以房地产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有超30家房地产企业进入养老地产行业,包括万科、绿城、万达、复星、远洋、融侨等。

“但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大品牌,其母公司经营基因不一定符合养老业务的打造”,王红兵提到,大品牌布局养老业务的习惯性动作有三个:

其一,在运营方面地产属性太重,用简单的地产思维做养老。

地产运营更多考虑的是土地出让,物业运营;而养老产业需要依靠自身运营关系实现可持续经营,房产企业仅仅是将空间转变成养老机构,而非深耕养老产业的内在逻辑。

其二,资金成本高企,企业盲目追求利润。

房地产企业已经习惯了6个月内回笼资金的模式,而根据业内评估,养老项目的普遍回收期在十年以上,持续开发养老项目会导致企业长期债务比例上升。

此外,当前房地产市场较疲软,地产企业现金流困难,养老业务条线的利润还需为主业务填坑续命,不能将利润持续投入养老业务中。

其三,营销方式固化。

与地产营销不同,养老项目讲究持续性,养老营销需要的不是话术技巧,而是服务体验,毕竟,客户是为服务买单而非为了房子买单。

但这些劣势还不足以让中小型养老企业在重资产运营模式上与大品牌分庭抗礼,毕竟在这个时代,现金流为王。

因此,中小型养老企业转而调整为轻资产运营模式,专注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那么居家养老,会是中小型养老企业的“掘金”秘籍吗?

03 “掘金”居家养老赛道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呈现出“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偏好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但理应占据养老服务市场90%份额的居家养老,却迟迟无法发展起来。

原因自然是价格太贵,养老服务的价格,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高。

以北京的养老护工价格为例,家庭养老护工工资在4k-6k之间浮动,其工作时间视家人而定,工资内容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各有不同;而养老驿站的护工工作内容与家庭养老护工大差不错,工作时间上更短,工作薪资大概在3.5k-4.5k之间。

而2022年,北京市的平均养老金只有4766元,其他城市情况更差,北京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在全国处于第三位。这意味着,即使是北京双职工退休人员的收入,也仅仅够护工工资和日常吃食,医药费还需子女另出。

缺人自然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2017年,人民政协网在文章《北京市养老护理员数量》一文中指出,“目前北京养老护理员约7000余人,按照北京市老年人口计算,缺口大概为2.3万人”。

按照目前的价格水平,居家养老还属于奢侈品,为助力居家养老市场下沉,王红兵给了我们不同的解决思路,“养老属于服务业,在服务业的不同模式中,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类上门服务最受市场欢迎,居家养老可以参考此类运营模式进行推广”

瑞芝康健参考此类服务模式,建立了自己的APP及小程序“一方家护”,线下护理员可根据客户订单及时上门,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这极大的压缩了单次服务的价格。

在市场下沉中,提升服务效率也是企业压缩成本的一种必要方式,近年来,业内养老企业纷纷向智慧养老领域转型。

王红兵认为,目前市面上对于智慧养老的理解与他对于智慧养老的理解略有偏颇,市面上普遍认为智慧养老是利用人工智能提供智慧健康管理,“实际上,智慧养老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借助互联网与信息化系统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减少运营成本,而智慧健康管理只是智慧养老平台的一种延伸”。

瑞芝康健在数字化实战中不只简单的满足养老企业当前战略和业务目标,而是重新定义了当前的数字化养老的模式和形态。

瑞之康健站在标准化养老服务场景的技术诉求和客户体验基础上,深度融合业务场景开发了一套养老服务企业专有基因的“X31”数字化养老服务系统平台,包含智慧养老院系统、医疗(HIS)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防控系统、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办公系统(OA、HR)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政府监管系统、智能看护系统、智慧养老大数据系统等10大养老服务信息化系统平台。为政府解决指导监管问题,为企业解决高效运营问题,为客户解决智慧养老问题。

在运营中,瑞芝康健搭建了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养老生态体系,包含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医疗(HIS)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系统,真正实现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成为居家养老服务届的“滴滴”。

最后,王红兵反复强调,民营养老企业要重视口碑,这也是民营企业与大品牌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养老服务行业,有口碑的企业才能走的长远。

制作:前瞻经济学人 产业观察组

特别鸣谢:瑞芝康健对本期栏目的内容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 前瞻者说 | 专访王红兵:用“滴滴”的模式,掘金万亿养老行业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前瞻网 编辑:产经资讯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