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更多 > 百家星谈

艺术 | 《2024中国诗词大会》:熔铸千年诗魂 谱写时代华章

踏春而来,香远益清,《2024中国诗词大会》自播出以来,以守正出新的姿态,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光彩。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节目“活化”了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诗画交融之间,展现了中华文脉特质。

创新呈现,“活化”优秀传统文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4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文化界专家学者的好评。《2024中国诗词大会》巧妙融合动画演绎、虚拟呈现、真人演绎等多元手法,结合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精心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一只灵动圣洁的九色鹿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上“跃”入舞台现场,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回奔走,又引领观众走进敦煌壁画中的山水世界……第一期节目借助虚拟技术“激活”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九色鹿”,呼吁更多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当中。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2024中国诗词大会》运用沉浸式演绎,深度挖掘敦煌“九色鹿”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以视觉艺术手法展现其瑰丽多姿与千年文明的辉煌。节目创新性地将古典诗词进行现代化诠释与转化,运用高科技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2024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对诗词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激活。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幅文化的画卷,它们承载着历代先贤的情感智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节目将千年诗魂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用创新技术将敦煌“九色鹿”活化,使文物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既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又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秉持“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中国诗词大会》历经9年,在守正创新中开拓进取。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说: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其深邃内涵与历史记忆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一平台得以传承与弘扬。节目创新诗词赏析方式,引导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推动了诗词文化的普及,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种子”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

在传承创新中,《中国诗词大会》的品牌一次次被擦亮。一季季诗词大会,留下了熠熠发光的文化印记,彰显出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说:《中国诗词大会》作为总台文化类节目的旗舰,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以诗词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的初心始终未变。新一季诗词大会“踏春而来”,在分集主题的多元设定、文物活化的技术手段,以及怀旧场景的氛围营造上都有新的突破。龙洋兼具“诗情、才情与温情”的主持风格也为节目增色颇多,展现出新时代主持人沉稳而青春的精神风貌,也带动了更多年轻人成为诗词爱好者。

美美与共,呈现文化视觉盛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播出《2024中国诗词大会》,奏响了春日诗词交响曲。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冷凇说:人勤春来早,每年“诗词大会”都在此时如约而至,使其成为一档名副其实的“报春”综艺。《2024中国诗词大会》精心编织了时代华章的“四幕曲”:多主题交相辉映的“协奏曲”、多文物创造性活化的“狂想曲”、行业团奋斗励志的“交响曲”、家庭团幸福生活的“圆舞曲”。

制作团队持续引领影视艺术美学的 “新质生产力”,以“数实融合”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主持人龙洋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建构知性思考,幽默风趣、笃定从容,成为康震、蒙曼等文化嘉宾与选手、观众沟通的重要纽带,也成功实现了诗词文化趣味化、通俗化、温情化的大众传播效果。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思想+艺术+技术”,《2024中国诗词大会》不断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与碰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说:《2024中国诗词大会》是总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的典范之作。本季节目在“场景复现”和“经典重构”上下了大功夫,整体视觉兼具观赏性与科技感。其中“九色鹿”文物复现的段落充满想象力,而以非遗“花馍”为内容的题目又颇具烟火气。多彩的文化意象展现了诗词的大千世界,也传达出文化雅趣的一面。以诗情画意呈现审美境界,以社会生活彰显文化品格——诗词大会永远是一档适合全年龄欣赏、全圈层覆盖的文化类“国民综艺”。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也闪耀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新设立的“国际观察团”,“中老铁路”动车司机李光登、柬埔寨小公主诺罗敦·珍娜等将亮相荧屏。《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精心雕琢每一个精彩绝伦的瞬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说:诗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最独特的文化载体之一。《中国诗词大会》始终能把诗词的“意境之美”成功进行影视化呈现,为观众献上一道文化视觉盛宴。诗词中包含着中华文脉的美学基因密码,这是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时代活力的主要原因。本季诗词大会综合运用当下流行的AI、扮演重现、实景出题、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既做到了“各美其美”;又实现了符合世界进步艺术美学的“美美与共”。

诗画交融,展现中华文脉特质

每一笔都仿佛流动的诗句,谱写美妙诗词的华彩篇章;每一幅画仿佛凝固的诗词,呈现中华文化的哲思。作为《2024中国诗词大会》的精彩看点,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画中有诗”环节用绘画定格诗词,凸显诗词意境。除了“画中有诗”,《2024中国诗词大会》各个环节都贯穿着诗和画的融合,这是《中国诗词大会》构筑的文化意境,也是《中国诗词大会》致力的美学追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说:《中国诗词大会》在跨界融合方面做出了全新尝试,节目将绘画的视觉冲击力与诗词的深邃意蕴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画交融”审美境界,提升了观众对诗词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同时以诗意的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上,由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亲友团组成的现场百人团,与线上“云中千人团”再度聚首。精准扶贫首创地十八洞村的老师、从事植物保护的“庄稼医生”、甲骨文科普工作者、航空产品设计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诗词达人纷纷登上舞台,成为诗词的吟诵者、传承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学者张颐武说: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以言志,词以言情”——《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唱响“春日序曲”,展现“中华文脉”的精神追求与特质。特别是 “百行团”以诗词连接“时代敬业者”,突破职业、时间与空间限制,共同构筑“人生自有诗意的榜样群像”!

以诗传文,探寻的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以诗当画,描绘的是当下中国生机勃勃的图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诗词是读懂历史的窗口。《2024中国诗词大会》由诗入史,以史解诗,史诗交融,节目借助诗词深入探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变迁史、中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史。这些璀璨闪耀的诗句,展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文化在审美层面的思维特征,更是我们得以体认“我是谁”的“文化身份证”。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延伸阅读:

  •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为镜,展文学多彩
  • 《2024中国诗词大会》“勇毅”笃行 续写中华文化灿烂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艺术 | 《2024中国诗词大会》:熔铸千年诗魂 谱写时代华章

分享到:更多 ()
来源: 编辑:吉熟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