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更多 > 看图说文

相约敦煌藏经洞 秒“穿”百年时空

  现实中莫高窟“三层楼”和数字世界的“三层楼”对比。

  打开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就可以轻松进入高度逼真的数字世界,一览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公众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享受4K影视级画质的同时,通过中国风现代工笔画打造的交互模式,一秒“穿越”晚唐、北宋、清末等不同时期,身临其境“触摸”敦煌藏经洞的厚重历史,直观感受和了解敦煌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普及敦煌文化,让大众听懂看懂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保存完整,延续时间长,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有彩塑和壁画。在这492个洞窟之中,第17窟就是藏经洞所在的洞窟。

  敦煌藏经洞又名鸣沙石室,建于唐代,原为晚唐僧人领袖洪辩的影窟,也就是纪念堂。公元11世纪初,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有人将洪辩塑像移走,将大量的佛教典籍、传统经典、社会文书、绢画和其他艺术品等存于此窟,还砌墙封闭窟门,并在外面绘上壁画。1900年,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堆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由此揭开了敦煌历史的新篇章。

  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了数万件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古代文献和艺术品。敦煌遗书与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有“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就是以藏经洞出土文物为重要研究资料。

  据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介绍,藏经洞中汉文文献大部分为佛教文献,非佛教文献占比小,但内容广泛,包括四部(经、史、子、集)、道经、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俗文学、文书档案等。官私文书是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均为当时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有大量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各种文字写成的文献材料,丰富了少数民族生活和中西交流的历史记录。

  “从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可以看到,不论是《新修本草》还是《全天星图》,那时候我们在许多领域都领先世界几百年。藏经洞对于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赵晓星说。

  目前,藏经洞出土文物分别收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国数十家收藏机构。一直以来,敦煌研究院致力于联动社会力量,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进行全面整理与收录,并通过不断创新数字产品,探索向大众普及敦煌文化的多元路径。

  “虽然敦煌学研究已经开展100多年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搞不清楚敦煌学到底研究什么,觉得这是一门非常‘高冷’的学问。比如敦煌文献,别说是一般读者,就是专门做研究的学者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要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敦煌文化,需要找到一种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敦煌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普通人能听得懂、看得懂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赵晓星说。

  还原历史场景,开创数字新体验

  为了给大众打开一扇了解藏经洞及其主要文物的“大门”,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腾讯投入顶级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基于敦煌学的百年研究成果、“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以及数字科技的技术优势,以全新理念打造“数字藏经洞”项目,率先开创了“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这一全新模式。

  据腾讯互娱副总裁崔晓春介绍,“数字藏经洞”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进行了复原,包括首次在数字世界呈现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毫米级高精度复刻莫高窟三层楼和第16、17窟。大众只要打开微信小程序,即可进入高清还原的藏经洞,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至不同历史时期,还可与洪辩法师等8位历史人物互动,感受洞窟营造、经书放置等不同场景。

  基于腾讯自主研发的云游戏技术,“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技术,渲染了超过3万张图像,生成9亿面的超拟真数字模型,营造了极具真实感的环境氛围。基于全局动态光照技术,“数字藏经洞”不仅还原了早晨10点的太阳光照效果,还在窟内加上了“开灯”的观赏模式,将甬道、壁画、告身碑逐一照亮,让人们获得不同于实地游览的全新体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琵琶、筚篥、鼓等传统乐器的旋律,大众还可以在趣味互动中收集、学习敦煌学知识,逐步揭开藏经洞出土文献的面纱,并最终进入数字展厅参观更多文物。数字展厅展出了现藏于敦煌研究院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海外机构的藏经洞出土文物。

  为了让公众对藏经洞的历史有清晰的认知,专家团队尽力确保“数字藏经洞”所传递的敦煌学知识点的准确性。

  据赵晓星介绍,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团队覆盖文献、艺术、考古、建筑、音乐、数字化等各个领域,整个研发过程中,他们对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都进行了细致考证。比如“数字藏经洞”场景中的三界寺,是历史上莫高窟附近的著名寺院,但至今没有找到遗址的所在。学者们通过敦煌文献P.T.993《吐蕃寺院图》、莫高窟周边现存古建遗址,结合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图像,最终构建出一座符合历史特征的“三界寺”。

  高新科技助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从高清复刻到虚拟展厅,再到动画互动;从简单浏览到趣味游戏,再到学习知识,数字科技与敦煌学的互相碰撞和激发,让“数字藏经洞”成为一次可随时随地开启的超时空沉浸式文博之旅。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对“数字藏经洞”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在寓教于乐中将专业性极强的敦煌学知识多角度、多形式传递给公众,带领大众品读文物价值,感悟古人智慧,传承传统文化,开创了文物展示和体验的新范式”。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数字藏经洞”通过“文物+科技”的融合,让海内外的藏经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现、重生,触达世界更多人。

  腾讯自2017年开始与敦煌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先后推出了“数字供养人”、QQ音乐“古乐重声”音乐会、“敦煌诗巾”、敦煌动画剧等数字文创精品内容,其中仅“遇见飞天”就有超过4000万人领取。 2020年双方共同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超过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累计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有效推动了敦煌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释放了文化的深沉力量。

  观察近些年文博数字化演进历程,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副总裁李航认为,从以图片、视频和网站为主的平面数字化形态,到具有3D、立体展示效果的三维数字化形态,再到如今以沉浸式、参与式交互体验为特点的全新数字化形态,新技术一直在驱动文博事业的发展,他相信此次“数字藏经洞”的探索,将为文博数字化乃至更多领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数字藏经洞”计划推出多语言版本。

  “让世界各地的人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者拿起手机就可以欣赏到无限接近真实版的文物,了解文物各方面的价值,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苏伯民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开创文物展示和体验的新范式,促进敦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面向国内外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敦煌文化。(记者 郑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 相约敦煌藏经洞 秒“穿”百年时空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武若曦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