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陈英杰导演、《人生一串》原班人马创作的纪录片《这货哪来的》迎来最后一期《奇趣杂货店》。该纪录片带领观众追溯货品背后的故事,记录淘宝小卖家们牵动人心的日常,展现了大千世界生意江湖的斑斓群像。节目播出后热度与口碑居高不下,在本周三以豆瓣9.1分圆满收官。
镜头下:生意江湖众生相
“镜头里的大家都活得好用力,即使最不起眼的,一旦被凝视和探究,也有江河与湖海。”这是一位网友的观后感。作为国内首档聚焦小生意人买卖门道的纪录片,《这货哪来的》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货品背后一张张属于小生意人的鲜活面孔。
《舒服供应链》中的毛哥毛嫂,致力于为各种型号的卡车定制卧铺垫,夫妻俩的小工厂坐落于云南的山脚下,甚至在导航地图上都无法找到。还有米北庄坚守着纸扎工艺传承的小邢,西双版纳雨林中凝神观察昆虫的付家兄弟……片中的主人公们大多并不光鲜亮丽,他们隐于城市,隐于乡野,存在感不高,但当你耐心靠近这些小人物,则会发现广阔的世界。
“你都已经看到的东西,它还叫什么希望呢?希望是你看不到的东西。”手机壳尾货三人组之一的挂哥,年纪不大,却有着生活沉淀后的大智慧。
“卡友们觉得好,比我自己挣钱都好。”毛哥手绘的数百款型号图纸,承载的是一名退休大车司机滚烫的热心肠。
“你们拿做饭那个时间去挣钱,我拿挣钱的时间来做饭。”菠萝哥的乐观健谈,感染着直播间的每一位来客。
此外还有情趣内衣界的“脱口秀女王”盐不浪,生产解压玩具的义乌“厂二代”王如意、斗南花市中将美丽送往天南海北的小张、率领着假发天团开疆拓土的优雅姐,形形色色的女性也是这生意江湖中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
《这货哪来的》记录的是智慧、善良、勤劳的中国人,他们的事业是“中国制造的毛细血管”,正是这些微小的部分,细密地织就了我们丰富的日常生活。
镜头外:诚意记录显匠心
如何将人与货品浩如烟海的故事浓缩为短短六集纪录片?
美学、舒服、体面……主创团队先梳理出当代人的几大需求作为线索,然后由每条线索出发,从不同维度进行差异化选题,再寻找拍摄对象。拍摄过程也是辗转多地、几经波折,有时还会遇上尝试联系对方,结果被误认为是骗子的情况,好在导演组不缺乏耐心与真诚,足以打动豪爽可爱的江湖买卖人们。
货品有光晕、有温度,需要镜头来传递。在《这货》的镜头中,每一份手艺都值得钦佩与尊重:“打料老三”的得意之作——不锈钢雄鹿,会浓墨重彩地登上烟雾缭绕的哥特舞台;潘庄子村乐器厂的唢呐,手工掏膛的过程被以工笔细细描摹;佛山威风凛凛的狮头,在老何手下从竹条到彩绘,如同见证奇迹的诞生。货品得遇知音,才会更加熠熠生辉。
精妙绝伦的文案与解说也为纪录片增色不少。早在《人生一串》时,陈英杰的解说就让诸多观众印象深刻,《这货哪来的》中,他依旧亲自上阵,用自己极具辨识度的烟嗓将一段段故事娓娓道来。
跟随一介草民的强哥探访凌晨鱼市,你会听到灵光一闪的感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你早晨起床后世界的样子,其实是在夜里准备好的。”
“这是一个人人都喊着躺平,却人人都很拼命的时代。”身处飞速运转着的当下,你是否也有一样的心情?
“有人说人生就像睡觉,醒着的时候很困,闭上眼睛又开始清醒。”
这些文字中,有瞬息人生的感悟,也有对当代社会的理性思辨,初见惊艳,回味亦是唇齿留香。
陈英杰导演在片末寄语中说道:“‘这货’大多出自一段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我们想为那些心存希望的人生,喝一声彩。我们想和你穿越屏幕,一起看看在这片真实而又魔幻的大地上,有哪些顽强的生命律动。”
延伸阅读:
- 疗愈情绪内伤,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开启“治丧救助站”的江湖故事
- 让平凡不平凡,豆瓣9.0高分纪录片《这货哪来的》解锁仪式感的奥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新闻资讯综合门户 » 溯源百货,物见众生,9.1高分纪录片《这货哪来的》温暖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