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位于拱墅区杭氧街33号的4号厂房举行了一场别致、简约、艺术又充满科技感的开幕式,这意味着武林之星博览中心正式开园。
这片杭氧旧厂房不仅曾是杭州历史上重工业的“金名片”,且位居“亚洲第一”。 如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空间”,将传承与发展的接力棒递到了杭州市会展集团手中,经过半年筹备,终以打造都市生活文化与商业美学样板的姿态掀开了神秘面纱。
这座全新开园的城市新地标,究竟会给杭州带来什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与好奇的悬念。
毋庸讳言,在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杭州表现亮眼,处于前50%序列,稳居全球城市第二梯队。
众所周知,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明显;然而,在城市谋求进一步提升领先地位与影响力的进程中,武林之星博览中心的开园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在这座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前列排行中贡献出价值?仿若斯芬克斯之谜,静待答案揭晓。
老空间,新使命
将工业遗迹改造成文化地标
要了解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对于城市的意义,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
将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包含大运河杭钢公园(前杭州钢铁厂)、小河公园(前小河油库)在内的大运河两侧,是杭州城内的重工业区。
1950年8月,浙江铁工厂成立,并于1954年开始生产制氧空分设备,这就是后来的杭氧。
机器轰鸣、厂房树立,见证了杭氧的繁荣时代。直到2009年,杭氧搬迁后,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杭氧街33号即将迎来新的荣光。
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曾经的老厂房变得寂静无声,成了“寸土寸金”的城市里“闲置”的存在。新旧交替间,工业遗址该何去何从?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见证城市变迁和承载工业文化的宝藏财富被开发利用,如河北的石钢遗址公园,由石家庄市钢铁厂改建,通过实现钢铁与音乐牵手,成为市民拍照打卡、享受音乐的新去处。
再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上海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成都工业文化公园……这些工业遗址在改造提升中活起来、火起来。
今年上半年,武林之星博览中心项目二期改造提升工程启动。项目由1-7号老厂房外加7幢新建建筑组成。斑驳的墙体,零散的仓房,走进这片承载着独特记忆的土地,瞬间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
不只是“商业”的
更是“艺术”的、“生活”的
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开园当日,2024亚洲设计管理论坛&生活创新展(以下简称“2024ADM”)同步开展。
展会以“Proposal 提案”为核心主题,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向杭州交出的是怎样一副“提案”?答案是,不只是“商业”的,更是“艺术”的、“生活”的。
武林之星博览中心提出,要通过“博览+商业”的运营模式创新打造城市文化(博览)综合体。截至目前,已经入驻的商业品牌超过30家,首店占比超过50%。
也就是说,武林之星博览中心要打造的不仅是商业地标,更是文化地标,为城市和市民提供更丰富的生活美学和生活场景。
“线上功能虽然越来越强大,但相信还是不能完全替代人们线下交往的需求。特别是那些有情感连接的、正式的、有纪念意义的、具有仪式感的社交活动等仍然是线上所不能取代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规学委会委员、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城乡规划研究专家汤海孺表示。
他认为,未来城市布局形态上,纯粹购物、办事等行动所需的商业、办事空间会大大收缩,反而是独立于住宅、生产车间或办公楼、起到人际交往作用的“第三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越来越重视线下的“场景感”,包括车站、博物馆、文化空间、城市客厅等业态。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等产业兴起。
“杭氧老厂房,本来是为了服务生产的,改建后加入了博览等功能,不仅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界限,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选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社交场所,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品质,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助于未来‘第三空间’的发展的。”
在杭州所有的别名中,数“武林”最为特别,也最有诗意,冉冉升起的“武林之星”,能否成为照亮杭州的一颗明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武林之星博览中心盛大开园,为杭州提供文化消费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