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如何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型、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如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把握好转型“窗口期”,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以稳定预期,等等,都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寻求更大突破。
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经济“半年报”全面显示了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和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信心。(相关报道见A3版)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发展质量继续提高,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4.5%的一季度经济增速。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依然较高,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外溢效应突出的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彰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应该说,从去年底以来国际几大机构不约而同相继调高中国经济全年增长预期中,我们对今年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已经能够有所期待。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长5.2%,到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的5.3%,再到世界银行判断的5.6%,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年度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半年报”的数据令人鼓舞。
同样可贵的是,作为5.5%经济增速的有力支撑,国内需求持续扩大、产业发展继续夯实、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和对就业民生的加力保障,都表明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取得了积极进展。
比如,从国内需求看,随着各项扩内需政策落地生效,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从创新动能看,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锂离子电池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为两位数,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业态持续活跃。而从就业民生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持续呈现回落态势,就业形势正逐步改善。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是我们对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从这个基本判断出发,才能够为下阶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经济整体好转树立起更强的信心。
要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的大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在畅通经济循环,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半年报”既为我们展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我们做好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方向标”。只有全面、辩证、长远地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既看一般性也看特殊性,既看增速也看结构和动能,既看国内也看世界,既看当下态势也看长远趋势,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
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对外贸易,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型、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如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把握好转型“窗口期”,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以稳定预期,等等,都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寻求更大突破。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我国经济也必将继续恢复向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经济“半年报”增强攻坚克难必胜信心